为保命爆出三大靠山!百亿房东浮出水面,抱得美人归引热议
恒大倒了。许家印进去了。那些曾经和他绑在一起的人,现在得找新路子了。
有人没挺过去,有人病倒了。还有一个,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。
当年靠着这棵大树,日子确实风光。现在不光钱赔进去,人躺进医院,连自己的老本行都折给了恒大。
那栋楼真正的老板,许家印的房东,倒是稳稳当当地赚着百亿身家,身边还有佳人相伴。
李华这个名字,现在听起来有点意思。
楼外面那个大大的招牌被摘了。恒大搬回了广州,许家印租来的深圳办公室空了。
那整栋楼本来就不是他的。他其实只租了其中的二十层。这么一看,许家印也不过是给房东打工的。
顶楼那两层被他弄得像私人宫殿,金碧辉煌。但产权证上写的是另一个地产商的名字,李华。
深圳卓越后海中心这栋楼,归李华的卓越集团所有。
许家印当年没拿下的资产,最后到了李华手里。
两人都做地产,但路数不一样。李华做的是商业地产,这大概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当上许家印的房东。
李华的家庭生活也挺稳,妻子相貌好,和某些人搞歌舞团的路子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
李华的成功或许根植于他的来路。
一个教师家庭出来的孩子,华南理工毕业,按部就班做了公务员。那种一眼望到头的安稳,没能留住他。
他辞了职,去创业。失败是必经的磨刀石。
后来在房地产行当里站住了脚,有了卓越集团。不对,应该说,是立住了。
行业的水面下暗流涌动,他不是没看见。有人选择用矿泉水、造车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去圈钱,手法熟稔得像在演一出早已写好的剧本。李华没走那条路。
他调转方向,把筹码押在了商业地产上。

李华确实试过地产之外的生意。教育这块他押对了,卓越教育最后还上了市。这和许家印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搞法,完全是两码事。
商业地产那会儿,李华反而成了恒大的房东。许家印想买下整栋楼深化合作,李华没答应。
许家印当时装修了两层极尽奢华的办公室。也许就是从那个瞬间开始,李华嗅到了不对劲的气息。
那种排场,不像要做实事的样子。

创业那点事,说到底还是比守业容易些。
许家印在租来的办公楼里折腾。先是搞歌舞团,后来修起气派的办公室。
那股劲头,完全就是占山为王的做派。
不对,应该说更像突然有钱的人不知道怎么摆谱。
李华那边是另一回事。他不仅没把老本赔进去,还在最风光的时候换了跑道。
现在这个人值六百多亿。
他太太也挺好看。

李华和仝晓燕之间隔着二十一年的光阴。
这个数字足够一个婴儿长成青年。
仝晓燕原本在偶像团体里跳着整齐划一的舞步,镜头前展露标准笑容。
她的演艺生涯像温吞水,不凉不烫。
后来亚洲小姐的邀请函递到她手里,那可能是改变轨迹的一个岔路口。
她没走那条路。
选择李华意味着把聚光灯调暗。
舞台上的明星和某人的妻子,终究是两种不同的剧本。
不对,应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。
她卸下浓妆的那个下午,大概也想过另一种可能。
人生没有标准答案。

李华这个人,想法挺实在的。他就觉得娱乐圈那地方太乱,不想让妻子沾边。安安稳稳在家过日子,比什么都强。这种念头,许家印大概永远琢磨不明白。许老板那边,歌舞团搞得风生水起,公司里头选妃似的热闹。
仝晓燕听进去了。她退了下来,专心做她的富太太。这大概也是一种对李华的理解和支持。
一二年那次宴会,他俩一起露面了。看着很恩爱。没过多久,孩子也生了。
李华后来做生意,路子走得特别谨慎。一点也不像许家印,又是养歌舞团,又是开空头支票套钱。李华的这种专一,或许也是在守着他的那个家。那个家看起来挺暖和的。
宠老婆这事儿,结果可以完全相反。有人因此躲开恒大,保全了自己。也有人一头栽了进去。
刘銮雄就是个例子。娇妻挖的坑,他到老了才算明白过来。
他前阵子突然说,财产主要留给长子。大家就在猜,甘比是不是要失势了。他俩的矛盾,根子还是在恒大那里。
恒大上市前,快不行了。许家印跑到香港找救兵,就这么认识了甘比。甘比那时候比小二十九岁。
她以前是干记者的,特别能说。嫁给能当自己爸爸的刘銮雄,图什么也很清楚。许家印那边再许下好处,她就更起劲了。天天在刘銮雄耳边吹风。
刘銮雄未必看不清这里面的风险。不对,他那种老江湖,怎么可能看不清。只是许家印画的那个饼,金光闪闪的,太诱人了。诱惑大到让人愿意闭上眼睛。

刘銮雄和甘比通过华人置业持有了恒大接近一成的股份。
这个比例让他们的影响力仅次于许家印本人。
恒大上市后的利润让刘銮雄把许家印看作了财富的化身。
危机信号出现的时候,他反而加大了投入。
那些汽车和矿泉水项目,听起来就不太靠谱,但他都接住了。
分红重新流回了恒大,资金就这样被锁死在里面。
现在股价崩盘,损失是以百亿计算的。
抛售股票的那个晚上,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当初的决定。
商业上的挫败感似乎转移到了家庭关系里。
他把部分原因归结于甘比。
不对,更准确地说,他需要一个对象来承担这种挫败。
庞大的家底确保了生活不会受到影响。
但数字的减少还是带来了真实的刺痛。
或许从郑裕彤引荐许家印的那一刻起,结局就已经写好了。

郑裕彤把刘銮雄和许家印拉到一张桌子上谈合作的时候,大概已经想好了什么时候该离场。
这个人对时机的判断有种近乎本能的敏感。香港那几位被称为四大家族的话事人里,他是以赘婿身份站稳脚跟的。周大福的金字招牌能挂满街头,背后是他的手笔。
金银首饰的生意和地产资本的运作,在他眼里大概是同一种东西。不对,应该说都是关于时机的游戏。
他总能在热闹还没散尽之前就找到出口。
那场合作后来确实成了财经版面上反复提及的案例。但案例的重点往往不是开始,而是结束的方式。郑裕彤的抽身动作干净得让人想起他店里那些切割完美的钻石。
每个棱面都对着光。

郑裕彤是第一个把钱押在许家印身上的香港商人。
他确实从这场交易里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。
许家印当时花了差不多三个月时间,反复上门。也不能说是反复,更像是一种持续的、低强度的纠缠。郑裕彤最后松口了。他先拿出十亿,算是救急。
这笔钱让许家印喘了口气。
更关键的是郑裕彤把许家印带进了自己的圈子,介绍给其他有实力的投资人。刘銮雄就是这样被引荐过来的。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,刘銮雄在这条路上陷得很深。
郑裕彤的出手,打开了一扇门。门后面的风景,当时看来一片光明。

恒大最风光那几年,郑裕彤没找许家印讨要任何人情。
他也没继续往里面投钱。
内地市场的大门已经借着许家印推开了,这才是他真正要的东西。商业版图铺开的速度比预想中还快些。
郑裕彤一六年走了。
他给后面的人留了句话,关于怎么在这种游戏里活下去。

一五年那会儿,港资正从内地楼市撤退。郑家的后人也跟着这股潮流动了。他们和李嘉诚步调一致,把郑裕彤名下那些恒大资产全给清了。最后到手的是三百多亿。
当时郑家对外说,这事和病重的郑裕彤没关系。一个躺在病床上的人,能有多大关系呢。
可你再看看后来发生的事。这步棋走得实在太准了。
清完资产之后,郑家就和恒大彻底断了联系。他们的人还有意无意地疏远许家印,像是怕沾上什么。
现在许家印彻底垮了。郑裕彤当年那些资产,一分钱都没砸在手里。这撤退的时机,准得让人说不出话。
病重的人或许真管不了太多事。但有些嗅觉是刻在骨子里的。

郑裕彤不在了,他的智慧还在家族里延续。
李华和郑裕彤都懂得和恒大保持距离。
那种高风险的生意,离得太近容易陷进去。
刘銮雄也娶了年轻太太,但他的贪心把事情搞砸了。
结局的差别就在这里。
见好就收这件事,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太难。